發布成功
贊賞金額:
支付金額:5元
支付方式:
贊賞成功!
你的贊賞是對作者最大的肯定~?
1秒的時間,開售的那刻起可能連填個驗證碼的時間都不夠,官博興高采烈地宣布一秒的新紀錄,可是很多用戶不買賬,微博上罵聲一片。除了少數不知道是不是真實存在的RP爆棚的用戶,3萬臺手機更多可能是流入了專業刷票的黃牛手中。才3萬臺的量,黃牛不怕轉不出去。
吐槽:“呸,都第三批搶購了還只有3萬臺,好意思嗎,能提高產能以后再來嗎?”
不管是3萬還是一秒,數據都是榮耀自己說了算,誰也不知道它是不是在自導自演一場“假裝我是萬人迷”的好戲。余承東此前在微博上斬釘截鐵地說華為絕不搞期貨(順便還把對手揶揄了一遍),但區區三萬的量,真的很難自圓其說。
記得去年米3首發的時候,10w臺米3在1分26秒的時間里被搶光。之后小米更是一次又一次曝光他們的多少多少秒,某某手機被搶光。在“互聯網思維”、“小米模式”的前面,很多大大小小的公司都在效仿,華為也不例外,欲試著模仿小米的搶購模式奮起追之。可以說這次的榮耀3X也不乏死磕小米的感覺,榮耀3X的存在就是讓那些買了價位2000多手機的人知道自己虧了,但其實又沒有別的選擇,榮耀純粹是來讓人不痛快的。
在“互聯網的玩法”面前,華為榮耀欲奮起而追之,卻只能學到表象。目前還不知道它在這種上躥下跳中獲得了什么,不過這些年積攢下來的品牌形象也快被消耗殆盡了。記得華為去年推Ascend系列,還是往高端大氣上檔次的路子上走的,今年這么一來,仿佛是對過去一年所有努力的消解。
說完榮耀,那么小米在“搶購門”背后究竟有什么用戶不知道的秘密呢?
實際上,硬件生產中一個重要的規律是,生產數量越多,攤薄到每一部手機的成本也就越低。而對小米手機來說,策略在于手機發布前的幾個月要控制銷量,因為那正是利潤極薄時。此后小米要持續不斷擠牙膏式地預訂造勢,不斷提醒用戶來搶購產品。等到幾個月后,硬件的成本真正降下來,才進行批量交付,這也是每部手機利潤率最高的時候。小米1發布4個月后銷量剛剛破10萬部,但其累計銷售量早已突破320萬部,而在進入今年5月份后,他們不但不會控制銷量,更是在一些特殊階段打出促銷活動來清理庫存。
這是小米“財技”的核心所在:先拋出低價聚合購買需求,然后利用時間差,解決資金流。待到幾個月后交付時,生產成本已經迅速下降,讓小米達到豐厚的利潤。因此,其在制定生產計劃時,大多是小批量生產,然后再視銷售情況來選擇是否繼續加碼生產。這種在網絡進行預售的方式,能讓手機廠商在第一時間掌控整體銷售量以及迅速回籠資金,相比傳統手機廠商的模式,雷軍顯然少了庫存的煩惱。
不過,這種玩法并非是雷軍首創,另一家國產手機品牌魅族才是這種玩法的鼻祖。不同的是,魅族通過實體店預訂聚合購買需求,預估出整體銷量,然后通過限量發售的方式,在新品發布幾個月后待成本下降再交付到消費者手上。
此類“玩法”在業內畢竟為少數,但對于一直急迫切入手機行業的互聯網企業而言是一大福音。低庫存、充足資金鏈等現象完全切合互聯網企業的“快公司”需求,而隨著互聯網大軍的紛紛殺入,勢必會影響到傳統手機廠商固有的游戲規則。